CXL (Compute Express Link) 發展的階段區分區分

CXL協定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:

  • CXL 1.x版,初步實現了主機CPU共享周邊裝置記憶體的目的,但兩者之間只能一對一的直連,運用彈性受到較大的限制。
  • CXL 2.0版,引進了交換連接架構,可以讓多個周邊裝置與多個主機CPU彼此互連,從而構成跨多個裝置、多臺機箱的記憶體池。而且,每個CXL 2.0周邊裝置,還能切割為多個邏輯裝置(Logical Devices),藉此將自身記憶體的不同區域(memory region)動態分派給最多16個主機CPU存取,大幅改善CPU與周邊裝置間的連接彈性。CXL 2.0也新增完整性與資料加密機制(Integrity and Data Encryption,IDE)改善了安全性。
  • CXL 3.0版,進一步擴展了傳輸效能與交換連接能力。在傳輸效能方面,CXL 3.0透過引進PCIe 6.0,提供加倍的傳輸頻寬。在交換連接能力方面,CXL 3.0藉由新增多層交換連接架構、CPU端更靈活的周邊裝置連接能力,以及改進的多重存取能力,可以組成更複雜、龐大,也更彈性的CXL連接環境。

先前CXL 2.0只支援單層的交換連接架構,而CXL 3.0則提供多層的交換連接架構,進而能支援網格(Mesh)、環狀(Ring)等非樹狀的交織(Fabrics)連接架構,並搭配基於連接埠的路由尋址架構(Port Based Routing,PBR),可支援多達4,096個節點,且每個節點可以是主機CPU或周邊裝置,藉此將能組成非常龐大、複雜的CXL連接環境。


此外,對於主機CPU端的根埠(root port)混搭連接不同CXL周邊裝置的限制,CXL 3.0也予以解放,每個主機CPU可同時混搭連接多個不同類型的CXL周邊裝置,相對的,CXL 2.0對主機CPU端同時連接的Type 1與Type 2裝置數量,則有一定的限制。而在記憶體池的多重存取能力方面,先前CXL 2.0雖然就能提供分散式的記憶體池架構,周邊裝置也能將記憶體分為多個區域,指派給不同主機CPU使用,但是,每個記憶體區域同時只能給1個主機CPU存取;而到了CXL 3.0,可搭配強化的硬體一致性機制,能將周邊裝置的記憶體區域,同時共享給多個主機CPU使用。

★博文內容均由個人提供,與平台無關,如有違法或侵權,請與網站管理員聯繫。

★博文作者未開放評論功能